我的位置: 首頁 > 文化 > 正文

文化中國行?屯堡印記之習俗記 | 鮮活動態(tài)的江淮遺韻打開一扇記憶之門

  • 作者:陳江南 周梓顏 陳祖嘉 劉義鵬 周堯 齊青楊 王子琪
  • 來源:當代先鋒網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4-12-21 15:10:08

頭圖.jpg


WechatIMG24256.jpg


編者按:


“北有萬里長城,南有千里屯堡。”

 

在貴州大地,氣象萬千的屯堡文化,歷經600多年的歲月流轉,依舊光彩照人。600多年來,屯堡文化在貴州扎根、生長和演化,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現象,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彰顯傳承守望的家國情懷,見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。

 

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,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內涵,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、影響和時代價值,貴州日報報刊社聚焦“文化中國行”主題宣傳活動,推出“家國六百年·屯堡印記”大型主題報道,和讀者一起走進歷史深處,領略屯堡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

習俗.jpg


青瓦石墻間,循著大碗茶和松糕粑的香氣,在鑼鼓伴奏下的地戲聲中,探秘那些延續(xù)自明朝的屯堡習俗,經過600多年的傳承和演變,這些習俗不僅成為一種生活里的藝術,更是一條應節(jié)令而生的“文化鏈”,貫穿于屯堡人四季坐臥起居和人情往來之中。

 

 一曲詠唱不盡的家國情


“奉軍令‘調北征南’,五尺道山崖兩開;離鄉(xiāng)背井豪情壯,忠君愛國守邊關……”安順平壩天龍屯堡新演武堂內,一場名為《調北征南》的屯堡地戲正緩緩上演。

 

臺上,4名到6名地戲表演者頭戴雕刻精美的木制面具,身穿長衫、腰系戰(zhàn)裙、背插靠旗、手持刀槍,操著一口弋陽老腔,伴著鑼鼓聲,用生動的唱腔和力道十足的步伐再現古戰(zhàn)場的金戈鐵馬,現場觀眾仿佛置身大明王朝,表演者們每一次“交鋒”都讓人屏息凝神。


安順普定縣地戲愛好者在老民居旁表演地戲。喬啟明 攝.JPG

安順普定縣地戲愛好者在老民居旁表演地戲。喬啟明 攝(貴州圖片庫 發(fā))


以天為幕,以地為臺,一鑼一鼓,木凳幾張,樸素的地戲舞臺上,唱盡英勇忠義情。早在1986年,古樸剛健的屯堡地戲就已遠渡歐洲,在法國巴黎文化藝術節(jié)上唱響。而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《千里走單騎》里,地戲同樣以“面具戲”的形式登場,展現出一種“硬漢派”的藝術。

 

在天龍屯堡,有著近40年地戲表演經驗的演武堂館長陳春伍告訴記者,安順地戲所演的近30部大戲上至商周,下至明初,皆為金戈鐵馬、沙場點兵的征戰(zhàn)故事和贊美忠義、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故事,尤以楊家將、岳家將、三國演義等唱本最受觀眾喜愛。

 

作為屯堡人精神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,地戲的表演內容帶有雄壯的軍旅氣質。屯堡人相信地戲帶有英雄的正氣,可以驅逐邪祟,同時地戲也為他們提供了團聚與娛樂的空間。


DSC09490.JPG

陳春伍和地戲隊的合影。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義鵬 攝


“屯堡村寨幾乎村村都有地戲隊,這是我們鄉(xiāng)民生活與節(jié)日禮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?!标惔何檎f,每個地戲隊跳一個唱本稱為跳一堂戲,有的唱本多個戲隊都在跳,這就形成了安順市一帶300多個地戲隊同唱一堂戲的壯觀場面。

 

貴州省屯堡研究會副會長、安順學院教授張定貴認為,地戲是屯堡人特有的一種儀式性戲劇,雖難以說清其產生時間,但是搬演中國歷史中的戰(zhàn)爭場景,有著不言自明的“隱喻”,這是屯堡人對于中國歷史的記憶和對祖先軍人身份的記憶。

 

只演英勇征戰(zhàn)生活,不演家庭親情故事;只演忠孝節(jié)義,不演兒女情長;只演帝王將相,不演神怪反叛。地戲唱詞注重“許勝不許敗”,旨在讓屯堡子弟世代習武,內里也藏著屯堡人600多年移民遷徙、落地生根后,又堅守自我的文化融合。


640_副本1212.jpg

安順屯堡村落村民夜晚跳花燈。安順西秀區(qū)融媒體中心供圖


“白天跳地戲,晚上玩花燈?!碑斠鼓粊砼R,屯堡的花燈戲點亮了整個村莊的歡樂氣氛。作為一種時令性娛樂活動,在屯堡人的一年之中,農歷七月玩花燈稱為“米花燈”,正月則稱為“迎春燈”。地戲是彰顯家國天下的“大段書”,稱之“武戲”,而花燈表演的則是才子佳人或以娛樂為主的自編小戲,稱之“文戲”。

 

在屯堡人中,還曾流傳有“地戲是屯軍帶來的,花燈是老百姓帶來的”的說法。白天與黑夜,地戲的剛與花燈的柔形成了鮮明對比,兩者也共同構成了屯堡戲劇文化的兩端:一個承載歷史,一個寄托歡樂。


WechatIMG24287.jpg

 

一座屯堡村寨的集體記憶

 

把時間的坐標指向每年春節(jié),這是屯堡人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段,家家戶戶的門頭都會貼春聯(lián)、掛燈籠,既保留著漢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習慣,又有江淮文化的影子,在日復一日的時光流轉中,還融入了貴州本地的民族特色。

 

尤其在新春正月,許多屯堡村寨都會舉行屯堡“抬亭子”(有的“抬汪公”、有的“抬玉皇”、有的“抬關公”等)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。作為屯堡地區(qū)特有的一項重要傳統(tǒng)活動,“抬汪公”是屯堡人的一大盛事,人們在活動中祭拜恩祖、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。


村民抬著“汪公”像在屯中巡游。盧維.JPG

安順吉昌屯村民參加“抬汪公”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。盧維 攝(貴州圖片庫 發(fā))

 

鮑家屯村村民鮑靈瓊參加了多次“抬汪公”活動。據他說,這是為紀念保境安民的越國公汪華誕辰而舉行的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,始于明代徽州,隨著明代屯軍戍邊移入安順,2014年該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 

“屯堡人‘抬汪公’,首先要將汪公塑像請出汪公廟,將汪公迎進八抬大轎,從穿起古裝的人群中選出聲望最高的八人抬轎,其余人扮成儀仗隊,鳴鑼開道,出巡游寨?!痹邗U靈瓊的回憶里,每當汪公走到一戶人家門前,人們就要齊喊“高升”,停轎接受禮迎……

 

若你打開一本明嘉靖年間《徽州府志》會發(fā)現,這與當時所載民眾攢動,熱鬧非凡的盛況別無二致。


漢服愛好者在興義魯屯古鎮(zhèn)參加漢服巡游。JPG.JPG

漢服愛好者在興義魯屯古鎮(zhèn)參加漢服巡游。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攝

 

巡游儀式不僅是一種民俗活動,更是一場文化盛宴。在莊嚴嘹亮的歌聲中,前有龍鳳彩旗導引的儀仗隊,后有彩船、舞獅、腰鼓、秧歌、花燈等隊伍,充滿了濃郁的屯堡民俗風情。浩浩蕩蕩的巡游隊伍一家接一家路過,全程不過數百米,卻要走上大半天,可見禮儀之隆重,規(guī)模之宏大。

  

“巡游結束后,村民們還會聚集在祠堂或村廣場,進行傳統(tǒng)的舞龍、舞獅等表演,氛圍十分鬧熱?!滨U靈瓊說,“抬汪公”是屯堡人最熱鬧的年俗之一,目前主要在安順吉昌屯、狗場屯、鮑家屯等屯堡村寨舉行。“通過這個活動,村民們把傳承下來的英雄精神融入當下生活,形成了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紐帶?!?/span>

 

相比地戲,“抬汪公”有著更清晰的地域指向——它起源自皖南,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強大的民意基礎。近些年,在汪公的發(fā)源地徽州,每年都會派代表到貴州安順吉昌屯來學習“抬汪公”民俗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流程。


吉昌屯5(楊爽攝).jpg

吉昌屯里的汪公殿。楊爽 攝


在《續(xù)修安順府志輯稿》中記載了汪公廟的修建歷史,經歷了建造、損毀、重建的過程,時間跨度從明朝屯堡建立至清朝光緒年間,大大強化了地方文化與群體認同。除了一年一度的儀式節(jié)日外,平時屯堡人也會每月定期到汪公廟來祭祀汪公。


這些具有獨特地區(qū)禮俗和文化生活的系統(tǒng)性特征,讓屯堡人在自己的場域內生活得豐富多彩,并享受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?;蛟S,對于至今生于斯、長于斯的屯堡鄉(xiāng)民而言,屯堡民俗不僅僅是與生俱來的生活場景,也不僅僅是家譜與傳說中的遙遠記憶,更是一種日常的、具體的生活。


640_副本11.jpg

色澤誘人的屯堡美食。


一場穿越時空的舌尖之旅

 

除“跳地戲”“抬汪公”等民俗活動外,屯堡人還過很多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如春節(jié)、元宵節(jié)、玉皇會、觀音會、清明節(jié)、端午節(jié)、關帝磨刀會、七月半、中秋節(jié)、重陽節(jié)等,這些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多數與農事季節(jié)緊密相關。

 

農耕文明的發(fā)展,在歷史綿延中決定著食物的種類和變化,亦象征著土地的饋贈和勤勞的智慧。在屯堡地區(qū),悠悠600多年來,屯堡人把對美好生活的念想、體悟等諸般感受納入筵席之中,逐漸形成了既有江淮屯軍特色,又有貴州山間壩子野趣的獨特飲食。


美食切菜.jpg

貫穿日常生活的屯堡家常菜。


貴州有民諺:“貴陽的穿著,安順的吃喝”。其中,“安順的吃喝”指的就是屯堡美食。隨著歲月變遷,屯堡美食更以自身飲食特色,逐漸影響了省內其他地區(qū)的烹飪方式,成為貴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 

“屯堡菜的特點是味兼南北,并具有自己的風格。它的基礎是淮揚菜,但也吸收了川、湘、滇等地區(qū)的烹飪方法,以及貴州少數民族菜式的影響?!辟F州省作協(xié)會員、安順市作協(xié)副主席陳文杰說,經過時光雕琢,屯堡菜已成為黔菜中的典型代表。

 

陳文杰認為,屯堡菜有成席成宴的酒席菜,有小鍋小灶的家常菜,也有風味獨特的一鍋香和種類繁多的小吃?!巴捅ぜ页2藰銓崯o華的氣息,綿延著讓人久食不厭的鄉(xiāng)愁。”


640_副本8.jpg

行走在安順舊州古鎮(zhèn)的屯堡人。


徜徉于古意氤氳的石板街巷中,對于屯堡人來說,鄉(xiāng)愁除了發(fā)端于味蕾之上,還繚繞在老家鄉(xiāng)場上的煙火氣里。

 

舊時“西南官道”,即今天的貴昆鐵路、貴黃公路、滇黔公路等交通要道的兩側,雖水小山重,但因地處黔中陸路交通要沖,素來是客貨流轉的重要集散地,這也是大部分屯堡人家聚居的所在地。

 

區(qū)位優(yōu)勢,使得居住在這些地方的屯堡人家有了經商傳統(tǒng),各種生活用品以小商小販的“轉轉場”形式在鄉(xiāng)場上調劑缺余。正是這種細水長流的“轉轉場”,催生了大批“前店后廠”的能工巧匠。

 

“按照過去的習慣,人們習慣以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排序,按照‘子日’—鼠場、‘丑日’—牛場等順序,首尾循環(huán)來安排‘場期’,保證間歇不斷,逐漸形成了屯堡地區(qū)‘轉轉場’的習慣安排。”中國明史學會屯堡研究分會副會長呂燕平說。


640_副本.jpg

安順鄉(xiāng)村趕鄉(xiāng)場的熱鬧圖景。

 

由于“轉轉場”有著固定的時間規(guī)律,這些集市甚至成為當地人的一個“時間坐標”,目前還有極少數村寨保留著以十二甲子為順序的“轉轉場”習俗。

 

在屯堡人的時間譜系里,形式多樣的習俗并非平面化、單向度的年月日,它內涵豐富,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空間,上承祖先成法,下啟后代子孫,橫結宗族親人與鄰里鄉(xiāng)民,在縱橫交錯、鮮活動態(tài)的豐富世界中彰顯傳統(tǒng)倫理,展現出屯堡人鮮活動態(tài)的生活樣貌和時間圖景。



>>>>>>>>>>>

閱讀鏈接

文化中國行?屯堡印記之習俗記 | 安順地戲:薪火相傳六百年 唱不盡的家國情

文化中國行?屯堡印記之習俗記 | 張定貴:屯堡習俗是區(qū)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符號


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

總策劃/鄧國超 張焱

執(zhí)行/李坤 黃蔚

文/陳江南

視頻/周梓顏 陳祖嘉 劉義鵬 周堯

手繪/齊青楊 實習生 高園櫻子

海報設計/趙怡 王子琪

部分素材來源/貴州省委宣傳部

編輯/劉立超

二審/姚曼

三審/黃蔚 陳曦